什么是“儒商精神”?在與會者提供的論文和討論中,未能深入展開,因而其內涵與儒商概念、儒商的特征有相混之處,下面介紹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儒商精神”是一種東方民族對抗西方文化霸權,維護民族獨立的精神。認為在經濟制度變遷的過程中,人的經濟行為必然會受到歷史傳統的影響,這就是所謂“路徑依賴”。“儒商”現象的出現,就是典型的“路徑依賴”的表現。“儒商精神”就是體現在東方式經營管理中的東方價值觀和思想方式,它用以彌補“西商精神”中的工具理性和分析性思維的不足。“儒商精神”有它積極的一面,也有它消極的一面; 另一種觀點認為,“儒商精神”的核心,就是“以義取利”和以“利”濟世、濟人。什么是“儒商”呢?從消極的方面來說,就是追求“利”的方法,要以“義”作為準繩,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見利忘義、為利而不擇手段。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得到“利”以后,怎樣運用這個“利”呢?是用來繼續發展企業,回報社會呢?還是迷失銅鈿金銀之中,使自己過著豪奢糜爛的物質生活?“得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就是現代的“儒商精神”,如香港的李嘉誠、邵逸夫等,就是具有現代“儒商精神”的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