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之美,要者有四,曰:韻律美、人體美、文墨美、蒼古美。 韻律美 古琴在其外觀、形制、裝飾、音響等方面呈現在我們視聽感覺上的最大特質是“韻律”。所謂“韻律”,是指感覺通過線或面或光的圓轉所造成的一種動勢,這種動勢能夠制造出某種旋繞著的、但又似乎是凝固了的音樂感。這種音樂感能夠將古琴本身所具的文化歷史內涵和文人氣質風度激活,使其在音樂感中又透露出飄逸、深邃、不可捉摸的意態、意味或意境。 古琴的琴體是用兩塊雕刻過的板膠合而成。其下為一平面的硬板,是為底板;其上為一弧形的松質木板,是為面板。琴身通體髹漆,有一定的亮度。其面板的弧形即為一個圓轉的面,尤其在對光進行反射時,其面的圓轉更見韻律。 古琴琴體為一長條形共鳴箱,首部稍寬,尾部稍窄,有如一把劍。其邊緣的輪廓線通常由直線與弧線組成,頸、腰及頂端和尾端大都呈弧線形,上下身部的兩側則為直線形。這種修長而漸呈收縮的直線邊緣與柔和對稱的弧線邊緣,使琴體造型獲得流暢而又圓轉的韻律。 琴橫臥琴桌時,琴身并非呈水平狀態,而是琴頭緊貼琴桌,琴尾由雁足從腰部撐起,使尾端底板微微離開琴桌,與之形成一個不大的夾角。這樣,橫置于案上的古琴便呈一流線型的昂首意欲飛走的態勢,富有動的韻律。 古琴通常要在琴頭的軫上裝有穗子,其穗長大都一尺有余。琴垂掛壁間或橫置案桌時,軫穗自然下垂,既使琴韻得到延伸,又與琴身達成平衡。若遇微風,軫穗輕輕拂動,有婀娜嫵媚的風韻。 古琴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箱發音,其音響特征即由這二者決定的。其共鳴箱雖為木質的,但它不同于其它樂器是由木板膠合而成,而是直接用一塊整木掏空而成,箱壁厚而粗糙,故其音響深沉、渾厚、結實,有古樸、蒼茫的神韻。 就弦的長度來說,古琴的有效弦長特別長,一般均在110cm 以上。有效弦長長,則其振幅大,振動時間久,故其余音綿長不絕,有繞梁之韻。 又因其余音綿長不絕,故可以在演奏中出現唯古琴所獨有的走手音。走手音是指右手彈出一音后,左手按弦的手指再向上或下滑動一或數個音位,形成音程的變化,并將彈撥樂器的點狀音跡變成線狀音跡。走手音是古琴音樂的最富特色的因素,它至少在下面四個方面制造出古琴音樂所獨有的韻味: 走手音使本來是點狀的音之間連成一條圓柔的曲線,其線型運行軌跡單純、簡潔,呈拋物線型,有彈性,使琴樂有線型之韻。 走手音使音逐漸弱化,其由實而虛的張力方向,造成超逸、脫出之勢,給人以趨于深遠、無限之感,產生出與“道”合一的效果,使琴樂有飄逸之韻。 走手音的弱化往往持續到無聲的地步,使音與音之間出現空白,造成空靈、靜謐的意境,使琴樂有虛靈之韻。 走手音的音色接近人的嗓音,易于制造聲腔效果,使琴樂又具有人聲之韻。 (責任編輯:北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