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建山,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理事文博副研究員 老子和孔子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也都被列入世界100位歷史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圖書館、檔案館館長。老子和孔子基本同處一個時代,孔子又比老子稍晚。老子博覽群書,學識淵博,通曉古今禮樂制度,聞名當朝。用今天的說法,他是當時“天下第一”的大學問家。老子和孔子的緣分,在于孔子曾多次問禮于老子,這成為我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佳話。關于這個問題,《史記》等文獻都有記載,我們通過綜合文獻資料與文物考古資料可以給予相互印證。(一)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第一次有年代可考,是在孔子17歲時,即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地點在魯國的巷黨。據《水經注?渭水注》載:“孔子年十七問禮于老子”!抖Y記?曾子問》曾四次記載孔子向老子求學問禮,其中載:“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土恒,日有食之’”。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地點在周都洛邑(今洛陽)!妒酚洝酚杏涊d!妒酚?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目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態,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問禮于老子后,對老子有很高的評價。“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史記?孔子世家》亦載:“南宮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
洛陽東關通巷北口有老子故宅,清代建筑,現存配殿3間、廂房8間,均硬山灰瓦頂。門西側有“廛東寺老子故宅”等字、清代碑刻1通。今洛陽廛河區東關大街有孔子入周問禮碑1通,碑高3.56米,寬0.92米,清雍正五年(1727)洛陽縣令郭朝鼎立,碑額篆“重修文廟碑記”,刻“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大字,記載了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孔子自魯至周觀“先王之制”,考“禮樂之源”和“道德之歸”這件事。
第三次是孔子53歲時,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地點在一個叫沛的地方!肚f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沛之地望在何處地,關系到孔子見老子的具體地點!读凶?黃帝》有楊朱到沛地尋拜老子的記載:“楊朱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之梁而遇老子。”梁,即今天的開封一帶。從以上兩處史料來看,可見古代確實有一個叫沛的地方,并且老子對該地是非常鐘情的。這個地方應該是老子隱居之地。這個“沛”不是秦漢之“沛”,而是春秋之“沛”。此“沛”酈道元《水經注》有載:“陰溝水出河南陽武蒗蕩渠,東南之沛為渦水。陰溝始亂蒗蕩,終別于沙,而渦水出焉。渦水受沙水于扶溝縣,許慎又曰:‘首受淮陽扶溝縣蒗蕩渠,不得至沛方為渦水也。’”“渦水首受沙于扶溝縣,流經大扶城西而下,東流經陽夏(今太康)西。由鹿邑東入亳縣半坡冢至城西北合黃流,至懷遠入淮。”《漢書?地理志》載:“扶溝縣渦水首受蒗蕩渠,東向入淮,過郡三,行千里”!洞笄逡唤y志》:“百子崗在縣東二十里,即大扶城,崗東有渦河遺跡”。光緒《扶溝縣志》:“今扶溝縣百子崗,尚有渦河故道”。從上述文字來看,渦水是沙水的一條分流,在扶溝縣大扶城(今百子崗)附近從沙水分出,東入太康西。“沛”就在沙水與渦水匯合處今扶溝縣大扶城附近。此地應該就是孔子見老子的“沛”。此“沛”地處鹿邑通往洛邑、梁的必經之地,老子或奔洛邑或西游于秦,自鹿邑出發,途經沛、梁都是最便捷的路徑。楊朱從沛出發在梁的城郊遇到老子,是符合常理的。
第四次在鹿邑,具體時間不詳。1992年安徽亳州市文物部門在鹿邑太清宮鎮東北方向5公里的該市安溜鎮發現了問里宮石刻,所指即孔子問老子故里處,這說明老子曾到過老子的故里鹿邑。在鹿邑縣城西街有明代“孔子問禮處”碑刻一通,圓首,高1米,寬0.46米。由此證明孔子曾由當時的魯國出發途經今亳州安溜鎮的地方到鹿邑問禮于老子這件事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鏈條,當是可信的。(二)
從考古發現看,東漢時期,工匠們藝術地再現了這一歷史事實。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東、陜西兩省發現了多幅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繁簡不一,刻畫人物或多或少,組合形式大致為孔子攜弟子若干躬身向老子求教。據統計,發現孔子問禮漢畫的地方有:山東嘉祥齊山、宋山、紙坊鎮敬老院漢墓發現各1幅;收藏在濟寧市博物館的原武氏祠畫像1幅;長清孝堂山郭氏祠畫像1幅。陜西綏德縣發現1幅。以山東嘉祥齊山出土的“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漢代畫像石為例(見圖):石刻上層右端孔子率弟子20人晉謁老子,左端老子拄曲足杖面向孔子,后有弟子7人,孔子與老子之間有一頑童即項橐,作頑皮狀?鬃拥男渥又新冻鲆粋禽頭,這是孔子準備向老子獻的禮物――野雞。“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漢代畫像石大多發現于山東地區,而山東又以濟寧地區為多,這種現象絕非偶然?鬃拥墓世锴肪臀挥谶@個地區,該地區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西漢初年,黃老思想占統治地位。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成為官方圣典,一直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漢代畫像中出現孔子虛心好學的題材“孔子問禮于老子”也就成為不足為奇的事情。發現孔子問禮于老子的漢代畫像石的地方,一在孔子的故里山東,一在古秦地老子西游傳道隱居的地方陜西,而在全國其它地方則尚未發現,這也絕非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老子死于秦扶風(今陜西扶風)、葬于槐里(今陜西周至縣)的說法是可信的,從而解決了《史記》中“莫知其所終”的問題。
由上看來,孔子問禮于老子則是確鑿無疑的事情。“孔子問禮于老子”這件事不是我國古代兩大學問家簡單的“歷史會面”,其實它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老子創立道家、孔子創立儒家,儒道兩家的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主干,若明若暗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時,對世界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了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僅這一點就足以說明了問題,無須再多言論。 (責任編輯:北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