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光臨傳統文化網

淺析從“上善若水”到“為政者品質”

時間:2011-04-25 21:11來源:國學網 作者:張四連 點擊:
內容摘要: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把豐富的哲學內容、政治內容人生價值內容都歸于一個最高的范疇道。道表面上以天道自然為宗,但深究其本意,則與儒家思想一樣都是關注現實人生的 ; 水是老子之學的主題特征之一,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 ( 水幾于道 ) 。老

    內容摘要:《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把豐富的哲學內容、政治內容人生價值內容都歸于一個最高的范疇“道”。“道”表面上以天道自然為宗,但深究其本意,則與儒家思想一樣都是關注現實人生的;“水”是老子之學的主題特征之一,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水“幾于道”)。老子將具備天性物性的“水”,與萬物之靈——人的心靈相結合,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問題,尤其提出了對身在高位的為政者品質的思考,在老子看來,為政者一舉一動,一揚一抑無不影響民眾的福利,他們治世為政不僅要慎選治事的方法,懂得事物演變盈虛之理,因任自然之利,其人格品質更加是從政的首要條件和重中之重,老子形象地用自然界最不可少的,而最柔弱不爭的水之品性來喻“道”,它與為政者品質之間也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

  關鍵字:老子;上善若水;為政者品質

  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是一個大變革、大動亂的時代,說天下大亂也不過分。首先,人們向往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美好生活已一去不復返,天下理樂崩壞,維系邦國和家族秩序的宗法開始動搖,王室沒有絕對權威,政出多門,國家和人民都處于動蕩不安之中。其次,五霸爭雄,攻城略地,百姓輾轉于溝壑,正所謂“春秋無義戰”。老子“道”的思想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產生的,在老子看來,“體道”,便要抱著道的生活態度,以安頓好百姓的現實生活。要實現這種政治理想,最關鍵的環節在于當權為政者的行政方式,在老子看來,水具有特殊優秀的品德,這也正是上德者該擁有的品德。

一、上善若水的人文價值觀內涵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但是它對萬物去無所求。老子這里用構成世界最直觀、最主要的元素之——“水”來作比喻,闡發一個普遍的為政乃至處世原則!豆茏.水地篇》有云:“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水的重要性決定了古人對水的認識最早最深。老子是以考察自然本源而探索人事規律的卓越思想家,很自然也要以水的屬性為切入點,進而認知“道”的本質。在老子看來,水所包涵的所有優秀品德,也是高居廟堂之上的為政者應該具有的“上德”,也就是上善若水的政治內涵。這種品德具體表現為:第一,它善于利萬物而不與他物爭功名,具有默默奉獻的精神。第二,水甘于為下,處人們所厭惡的低洼污穢的地方。第三,水性極柔極善,但卻有堅忍不拔、持久不懈的精神,懂得以柔克剛,以不爭謙讓的方式,達到“夫唯不爭,故無尤。”這里,老子之所以提出為政者要“上善若水”,是他對社會出現種種弊端、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一言以蔽之,是對社會現實的控訴和批判。在老子眼里,為政者“善”這個方面出現了問題和偏差,主要是沒有把握和理解好善的本質和特性,那么實行起來當然要出問題。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病態。“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于是老子的呼吁振聾發聵:“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老子對待“善”的要求和期許沒有像儒家和墨家那么高大宏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老子只希望“上善若水”,修養人格,完善品格,達到為政者的最高境界,然后轉化為老百姓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善”起著高屋建瓴的作用。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不僅利萬物,而且摧枯拉朽,滌蕩邪惡。老子勸戒統治者多關心百姓,“以百姓心為心”,這樣才能實現“久視長生之道。”

二、上善若水所體現的人文思想與從政者品質之聯想

  水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雖然它不爭,可它客觀上從天地萬物那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老子“水利萬物而不爭”悟到在人生價值上,利他即是利己,奉獻即是索取,施舍即是獲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圣人不積(無積藏),既以為人己愈有(既然以“德”助人,己愈富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既然以其“道”施予人,己愈豐足)”(《老子》八十一章)的辯證道理。水,與萬物不爭。老子講到,如果從政者的品德能夠像水一樣,自甘居下。“居善地”;心境如水一般,能夠包容萬物。“與善仁”;信譽像水一樣堅實可信。“正善治”;做事情能夠像水一樣,隨機應變。“言善信”;處事像水一樣平穩。“心善淵”;行為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求償。“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夠像水一樣因時而動“動善時”。那么就能成就王者之業。老子所講的“上善若水”的品質如果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完整、完善,實在太難了。除了歷史上所標榜的堯、舜以外,幾乎難得有一完人。不過,如果從政者能夠深刻領悟,具體在行事上做好以下幾點,那么也可以接近于“王道”的最高境界了。

  1、在心境上:“心善淵”

  老子所謂“心善淵”,是說深山老林中的淵水總是隨遇而安,居于不爭之地,故能水平如靜。從政者治事,會有許多偃苗助長的現象,全是有一套主觀的看法和打算,而硬要強加在客觀事物上。結果是違反自然,有弊無功了。所以從政者應如水一樣,凡事務來臨,必須保持內心的客觀冷靜,從容應對,絕不可存有主觀的念頭,既無念頭,當然便不會想到越俎代庖,偃苗助長。在這種情形下,一方面心無所蔽,可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一方面又心平氣和,對事物作適宜的處理。同時事物的本身也可順行發展,免去無謂的干擾了。所謂“持重若輕”、“臨事不亂”,換句話說就是去強為弱了,唯有遵循弱道,才能得天助之,順事之宜。

  不僅不存念頭打算,并且也不心懷好惡。從政者以務為苛,全是因為心中先有好惡。但我們所認為惡的未必就真惡;二則善惡也都互涵互渋,無法一刀兩斷,黑白分明;三則惡的壞的,實能導向之向善為好,而并非永遠僵化不變。因此老子主張“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第二十六章)而主張“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二十六章)唯有這樣,才能兼容并包。使眾人不拘良莠,同有所歸。使整個社會保持康和,不至擾攘叢出,發生危殆了。

  2、在立身上:“居善地”

  在老子看來,“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正因為江海“善下之”,處在百谷眾流的下游,故能成為“百谷王”。老子從江海“善下之”悟出人在立身上應做到“居善地”,即善于“處眾人之所惡道”的卑下之地。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世俗之人總是攀高附貴,爭名奪利,盤居高位,稱霸于世。圣人如水,不同于世俗之人,從不與他人爭高下,甘居眾人所憎惡的卑下之地,具有崇高的謙卑美德。“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老子》六十六章)圣人以江海為法,他欲在上領導人民,“必以言下之”,不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指手畫腳,而是謙下相待,虛心向民請教;他欲引導人民前進,“必以身后之”,不是利益面前一馬當先,脫離民眾,而總是把自己利益放在民眾之后。正因為如此,“處上”而民不感到重負,“處前”而民不感到妨害。所以,普天之下民眾,樂于推戴他而從不厭棄他!在立身上,要求人堅持“謙卑守弱”的原則。老子根據“居善地”思想,要求從政者按照“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老子》三十九章)的原則,以“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的態度對待他人,切不可霸氣十足,高高在上,瞧不起他人。從表面上看,謙退居下的有德之人,“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若退”;從本質上看,“退”是為了“進”,“退”是“進”的一種手段。謙退居下者,往往能達到“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的目的。老子把“不敢為天下先”的原則,貫徹于從政者用人之道,提出了“善用人者為之下”,即主張以下禮讓的態度待人

  3、在交往上:“言善信”

  所謂“言善信”,是說水是言而有信之物。江河汛期來往有時,海水潮起潮

  落應時而至,這叫“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老子》七十三章)。所以,古人將它稱為“信水。”從政者說話也應如水那樣,做到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誠實守信。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次談到“信”的問題。如“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二十三章);“輕諾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善。”(《老子》四十九章)本。古今中外文化雖在許多方面有差異,但在“誠信”上有著驚人的一致。“誠信”這一人的美德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也是一種最有效的無形資源。因此,不論是過去的統治者還是今天的人民公仆,都應該牢記老子“言善信”的諄諄告誡。 

  水給老子的啟迪和靈感是無限的,自然之水總能和老子之道緊密聯系起來,以水喻道,正是老子的高明之處。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水是天地之間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爭,養育萬物,無所不容,無所不用而澤被萬物;水行天道,順自然,處卑下地位而不亢,,始終如一而勇往直前。如果“上善若水”可以喻道,那么為政者品質就應該“厚德載物”。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從政者品德都要像水一樣,處下不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默默地為萬物眾生服務,毫無私欲可言,從不求取回報,競爭得失。無疑,這些對今天我們的道德修養和立身處世仍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王弼.老子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張起鈞.智慧的老子[M].北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1

[4]張冬生,張曉涪.周易老子現代解讀[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

[5]黃承貴,何應敏.:老子生命哲學的自然底蘊[J].江西社會科學,2003

 

(責任編輯:北辰星)
頂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發表評論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評價:
表情:
用戶名: 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
資料分享

傳統文化的殿堂中,曾經哪些網站、文章、書籍、影音等啟發了您?歡迎您來推薦。

推薦郵箱:nbbcx007@163.com

您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體驗和人生感悟,歡迎您來投稿。

投稿郵箱:nbbcx007@163.com

亚洲av鲁久久,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护士被强劲高潮喷水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