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無絕對,語言亦如此。一句話中所蘊含的道理是否經得起推敲,是否值得選作行為的準則,非常個人化。一向認為佛學不是學的,是悟的,是功到自然成的境界。欲悟先修,修心是關鍵。修心直接關乎做人,做人是佛學的前站,標題的這一次序又深合我意。收在此與諸君分享。 正如泰戈爾言:“真理引起反對他的風暴,但風暴卻吹散了真理傳播的種子”最偉大的知道就是不知道。 佛家的一些語言是流傳甚廣的,但對不同境遇的人而言,就會有不同的感悟。 一:一切皆為虛幻。 二:不可說。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家講究緣,一切皆有因果,經典與否全憑個人喜惡。 (責任編輯:北辰星) |